3.3亿印度神祗眼花缭乱 三大主神梳理诸神系统

Published by
globalzzkxus

兴都教是一个以吠陀经典为基础的宗教,没有特定的创教者,历史超过3500年。

不过根据传说,在印度教的神话体系中,共有3亿3千300万个大小神明,但主神只有三位,分别是梵天、毗湿奴和湿婆,我国的印度庙以供奉湿婆系居多。

文史工作者陈亚才认为,就算记不清一众神灵也无碍于认识兴都文化。

普罗大众还是可以透过神像的特征、法器和坐骑等来分辨。由浅入深,慢慢体悟。 

在我们的生活环境,有大大小小的印度庙。

一般人谈起印度庙,只想到色彩斑烂、摔椰子、象头神、黑风洞……很表面,其它的,所知不多。

大马资深文史工作者兼元生基金会执行长陈亚才说,游印度庙,看印度教,可以发现:印度教集宗教、哲学、社会、文化于一身。

游印度庙,看印度教,真的必须事先去了解印度教的基本知识,以免入宝山而空手回!

首先,必须知道印度教的三大主神,即是:创造神梵天(Brahma)、毁灭神湿婆(Shiva)和保护神毗湿奴(Vishnu)。

接下来,了解印度教的传承脉络、精彩的经典故事,及建庙的需求和特色。

最起码,知道供奉的是哪个主神,甚至,也可以跟朋友多分享一些关于宗教壁画和寺庙装饰艺术的趣事!

湿婆一家人,包括雪山女及神象头神,因为制做的工匠不同,造型也有不同。

湿婆一家人,包括雪山女及神象头神,因为制做的工匠不同,造型也有不同。

站在瓜拉雪兰莪武吉罗丹(Bukit Rotan)的Sri Shakti Dhevasthanam Temple前方的空地,陈亚才表示,“相比其他宗教,印度教往全球传播的范围和速度相对慢,这是因为有语文了解的困难,并且,印度教和印度人的紧密性很强!”

后来,宗教人士更积极传播,传教活动更加活跃,印度教开始进入西方国家。说起来,大约公元6世纪,印度教才向外传播,其中,商人扮演重要角色。

“在马来半岛或东南亚,当我们讲‘印度化’,指涉对象不只是印度教,还包括佛教。因此,在柬埔寨和巴里岛,游客会发现,东南亚的宗教遗迹,既像印度教,又像佛教,其实两者并存。”

“英殖民进入大马后,引进印度的人才,让他们从事种植,以及参与公共部门,包括担任警察、量地官,开发建筑公路和铁路。”

跨入二十世纪,印度人参与医药界和司法界的比例也相当高。

“印度人来了,有的留下开枝散叶,在地的印度人人口不断上升。1834年至1916间,印度人来马的总数高达25万人。其中,约90%来自印度的南方,讲淡米尔语(Tamil)者占了约85%。”

没有宗教创始人

也因此,全马各地,南印度风格的寺庙居多,极少数的北印度风格庙宇,分布在吉隆坡、马六甲、太平、怡保和槟城。

一般上,正统宗教都有明确的宗教创始人,印度教却没有。

“原本居住在俄国南部乌拉尔山脉附近的游牧部落雅利安,经过600年的漫长战争,最终征服印度地方上的土著达罗毗荼人(Dravilian),把他们赶去南方,成为新的统治者。可以说,公元前1500年,雅利安人自然引进了本身信仰的吠陀教(Veda)。”

即便印度已有本身的文明,但雅利安人带来了有文字的文明,并且将种姓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制度。

实地考察印度庙,有助于加深对印度教的认识。

实地考察印度庙,有助于加深对印度教的认识。

主导宗教和国家发展的婆罗门教,越锁越紧,变成有点僵化,走不下去,尤其种姓制度将社会阶级弄得泾渭分明,“首陀罗和贱民永不得翻身”,最为僵化。

在这个时候,佛教和耆那教(教主大雄)崛起,强调众生平等,觉得种姓制度不合理,婆罗门教开始走下坡。

有宗教司认为必须改革,出现了宗教改革派领袖商羯罗,由他进行宗教改革,重新调整宗教的内容,整顿宗教仪式,称为印度教(Hinduism),主要信仰三个大神:创造神梵天、毁灭神湿婆和保护神毗湿奴。

本土庙较少列梵天为主神

陈亚才表示,“印度教的三大主神:梵天、毗湿奴和湿婆,并不出现在吠陀教或婆罗门教。祂们的主神地位,是在婆罗门教转到印度教时代,才确立。”

吠陀教信仰自然神,风神和雨神便是大神,但在发展成婆罗门教至印度教的过程中,自然神逐渐式微,并且开始信奉其他神祗。

后来,《往事书》的每一个篇章,都会赞叹三大主神的其中一位,无形之中,便把三大主神的地位确立下来,而自然神也慢慢式微。

印度或大马本土也好,有一个现象,以梵天作为主神的寺庙,少之又少。

这点上,有此一说:梵天创造宇宙的责任经已完成,无需供奉祂。

另外,梵天贪婪,爱看祂造出的女儿,多长出4个头。有5个头的梵天,一直张望女儿,湿婆就砍下梵天的一个头(也有说是毗湿奴砍下),但无法阻止梵天把女儿变成太太。也因此,泰国四面佛,最初不是佛,是源自印度教,四个头的梵天。

然而,因为形象和影响力最低,即便是印度,以梵天为主的寺庙不超过10间。因为梵天不成系统,印度教便形成“三大天神”(吠陀、湿婆和毗湿奴)和“两大系统”(毗湿奴系统和湿婆系统)。

穆卢甘变出六个头,称为Arumugam。

穆卢甘变出六个头,称为Arumugam。

毁灭和重生是一体

陈亚才说:“简单而言,吠陀教、婆罗门教和印度教,是一个系统,不同阶段的发展,算是一脉相承,在公元一世纪经历宗教改革,至公元3到4世纪算是确立稳定,成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印度教。”

“印度教谈到宇宙的创作者大自在天(Isvara),会说明祂有三个特征,即是:’创造’之后要’维持’宇宙,并且会’毁灭’。”

大自在天又把三个特质传给三个神祗,分别是创造者梵天、维持和平衡宇宙的守护神毗湿奴,以及毁灭神湿婆。

“必须强调的是,印度教思维中,毁灭和重生是一体,犹如往生和重生是一体。”

神向圣人天启《吠陀经》

雅利安人把吠陀文明带进来,吠陀文明以吠陀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依据,三大宗教的共同点,便是建立在吠陀经的经纶之上。

吠陀经没有作者,根据婆罗门,是神向圣人天启的,先经由口耳传承,后来文字化,才形成现在的文本。

最早的吠陀经叫做《梨俱吠陀》,算是大书,后来的三部(《娑摩吠陀》、《夜柔吠陀》、《阿闼婆吠陀》),基本上是诠释《梨俱吠陀》。《梨俱吠陀》记载了第一代的33个神,都是自然神,大神是太阳神和火神,雷霆之神因陀罗(Indra,或帝释天Sakra)则是众神之首。

今天讲的印度教的三大主神,那时代还没出现。至于女性神,还没有什么地位。后段时期,又加了新的经书,《吠陀本集》、《梵书》、《森林书》和《奥义书》。

种姓制度形成贵贱悬殊

吠陀早期,《梨俱吠陀》的“原人歌”,是最早论述种姓的古老文献:原人用身体生成众生……嘴巴生成婆罗门,双臂变成刹帝利,双腿变成吠舍,双足生出首陀罗……

“种姓制度,最初讲肤色(Varna),后来讲人种(Jati)。不管是肤色或人种,共同点均是──把雅利安人跟非雅利安人划开来。”

陈亚才说。“种姓制度下,印度没有高攀这回事,低种姓的女人嫁给高种姓的男人,只会拉低他们的阶层,越攀越低。这种情况下,大概有3000种的划分。我们只记四种(婆罗门、刹帝利、吠舍和首陀罗),再加上贱民。”

在印度,对执着于种姓制度的人而言,最忌讳的是,走在路上,影子被贱民踩到!至于战败俘虏,地位比贱民更低。

“从现代观念来看,种姓制度是权力斗争、资源掠夺,即是社会地位的制度化控制。而有关种姓制度的文字记载和制度化,最早出现在《摩奴法典》。”

印度教神祗都有配偶

印度教,相当冲击大脑思想──可以过着非常清苦的日子,又从从容容享受爱欲情色之余,并且死守落后的种姓制度!与此同时,印度教有个特点──神祗都有配偶。

这点上,印度教有这个讲法:人没法了解自己,必须找个对应的人,最好有一个配偶来告诉你,才能观察和了解自己。梵天的配偶是祂造出来的女儿辩才天(Saraswati),也是智慧女神。

“西方人难接受,这不是乱伦吗?我们理解不深,没有完全把握,不细讲。但宗教角度有另番解释,四个头代表四部吠陀经,代表宇宙空间都在祂掌控之中,无人能逃离祂的关注。”陈亚才说。

毗湿奴的配偶是吉祥女神(Lakshmi),司掌爱与美的女神。吉祥女神是天神和阿修罗共同搅拌乳海时诞生的十四件宝物之一。湿婆的配偶是雪山女神(Parvati)。因为祂有很多化身,所以也有很多配偶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印度教常常有二合一连体的神祗,最常见是湿婆和太太的合体,尊称诃里诃罗(Harihara),湿婆和毗湿奴合体,尊称埃椰帕(Ayyappa)。埃椰帕的造型可以在黑风洞右边石窟的印度庙见到,合体时,毗湿奴就变成女性。

“想要了解印度教,要保留这个理解上的弹性。”他笑说。

吉隆坡谐街印度庙,象头神骑在它的坐骑老鼠身上。

吉隆坡谐街印度庙,象头神骑在它的坐骑老鼠身上。

象头神是保护之神也是财神

说到印度教的神祗,必须要说一说湿婆和雪山女神的儿子象头神(Ganesha)。

陈亚才说:“象头神是保护之神,又是财神,因此,不管在家里、公司、工厂或神庙,均是印度教普遍供奉的神祗。”

为什么象头神是象头人身的形象?原来,湿婆出门修行1000年,配偶雪山女神觉得苦闷,就造出孩子Ganesha。

某一天,她去洗澡吩咐儿子:我去洗澡,不管谁敲门都不要开门给他们进来。正好,湿婆回来,父子从未见过面,孩子听母亲的话,不让父亲进来,父亲一生气就砍下儿子的头,才知道是自己的儿子。湿婆很懊恼,刚好一只大象经过,他就砍下象头装上儿子的身体,才有象头人身的造型。

有的庙,象头神的象牙断了一截,因为祂帮仙人皮耶萨仙抄写天启《摩诃波罗多》(Mahabharata)时,刚好笔用完,就拔下一截象牙继续抄写。

安倍卡尔反抗种姓制先驱

说到印度的贱民社会抗争,一定要想到安倍卡尔(Ambedkar)博士。他出生贱民家庭,家境不错,曾到美国深造,当过大学教授,后来才做生意。他风度翩翩,经商长袖善舞,但人家一知道他是贱民,就不想跟他来往。

他心想:贱民在印度连猫狗不如,这怎么会是我的祖国?

“安倍卡尔反抗种姓制度,生气起来就把摩奴法典烧掉,并强调,如果印度教不废除种姓制度,他就脱离印度教!”

陈亚才披露,“他还是印度独立宪法的起草人,并担任印度第一任司法部长。他去世时有50万人替他送殡。”

毗湿奴躺在大蛇(Naga)身上,是非常著名的寺庙造型之一。

毗湿奴躺在大蛇(Naga)身上,是非常著名的寺庙造型之一。

据悉,印度第一任总理甘地,非常同情贱民,他曾说:与其让贱民制度留存,不如让印度教消灭!

“虽然,宪法把很多制度调整过来,但最终,甘地也没有废除种姓制度。现在,平时相处,表面上没什么,一到关键时刻,比如结婚或贱民担当政治高职时,种姓还是障碍。可见,种姓制度在印度人的思想中是根深蒂固,尤其越高阶层,越不想要摆脱!”他说。

口头传唱再结集成书 吠陀经神话经典

陈亚才坦言,印度教有三大支柱,包括:寺庙,宗教导师和经典!

其中,印度教的经典非常重要,因为它是精神和思想的依据,以及一个价值的核心。宗教经典的故事太引人入胜,并且演变成为寺庙装饰的一大特点,同时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泉源。

而在全球文化交流影响之下,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《西游记》,里头的很多人物,可以追溯到《罗摩衍那》里的猴神哈努曼(Hanuman),十头魔王罗波那(Ravana),还有大鹏鸟(Garuda)等等。

黑风洞有十头魔王罗波那,是《罗摩衍那》一书的重要角色之一。  黑风洞有十头魔王罗波那,是《罗摩衍那》一书的重要角色之一。

陈亚才深入浅出的解说,让大家对印度教经典有了更好的认识。陈亚才深入浅出的解说,让大家对印度教经典有了更好的认识。

“大家都同意,雅利安人引进的吠陀经是印度教,甚至是印度历史的源头。不过,考古发现,在雅利安人进来之前,印度已有本身的文明。只不过,印度出现有文字记载的文明,却是在雅利安人到来后,即是,文字化的吠陀系列经典成型和流传之后。”

陈亚才说。吠陀经以四部为主,即是《梨俱吠陀》及后来的(《娑摩吠陀》、《夜柔吠陀》、《阿闼婆吠陀》)。后面三部都是不同重点的来解释《梨俱吠陀》。

从吠陀教过渡到婆罗门教,出现的经典不计其数,最重要的便有《梵书》、《森林书》、《奥义书》和《往世书》。

其中,《奥义书》和《森林书》出现之后,等于是吠陀时期跟后来的印度教时期的一个分水岭。

《摩奴法典》种姓制度化

“也就是说,整个宗教哲学的思考,到此阶段,宗教哲学已达到相对的成熟稳定。有人因而就把《森林书》和《奥义书》称为‘吠陀的终结者’!”

“简略来说,阅读经典,可看到印度教的社会状况和宗教脉络。今天,还是有许多人在研究《奥义书》,宗教仪式也用得上,尤其在思考宗教和哲学这个部分,更显份量。”

“我们讲的《奥义书》,一般所称的《奥义书》,是指古奥义书,至于新奥义书,则是到了新的教派,也就是商羯罗所带领的宗教改革之后,重新定位的。商羯罗等人推动的宗教改革,实际上应该称为“新婆罗门教”,为了比较容易区别,所以称为印度教。

陈亚才说:“对于印度教最早的经典──《吠陀经》,因为是天启,不是人创作出来的,因此没有注明作者是谁。”

现在一致讲法:梵文《吠陀经》先由口头传唱,到了一个时期,有人结集写成书(文字化,梵文),在接下来的时代,又补充,又整理,才有后世看到的版本。

“吠陀经时期,种姓区别已存在(《梵书》),另外一个核心就是主张祭祀万能。主导的婆罗门教,把祭祀仪式弄得复杂,只有研究吠陀经,受过正统训练的宗教师,才有办法主持宗教仪式,无形中,印度教被婆罗门垄断,慢慢就有点僵化。”

《摩奴法典》,正式把种姓制度化,把社会地位、规则制定得非常详细。印度教经典的每一个篇章,处理的问题不一样,印度教的文明就是这样累积下来。

阅读神话 了解历史 传达宗教

看经典,把它当作故事书,还是神话来读?还是从神话中读出其他意义?

“吠陀经介于神话跟写实之间,一方面,我们当作神话来读,一方面,从神话之中去了解历史和写实。”

陈亚才说:“可能,解答不会是‘是’或‘非’,还有其他申论的空间。不过,宗教导师论述时,往往会引经据典。”

简略而言,印度教是神话和哲学观念的结合体,阅读印度教经典,只要有想像空间,那么,小朋友当故事书来看,中学生想了解故事为什么这样写,大学生则研究这样的表达,放在哪个时代有什么涵义……

“这就是印度教的特色!像神话般津津有味,但在之中,又能了解印度历史和现实的一环,更是宗教传达的一个方式!”

以《摩诃婆罗多》为例,俱卢之战的古战场(Kurukshetra),也是北印度的一个地方,大概就在现在的Haryana邦的的一个县,现在已成为一个旅游景点。当然,在学理上,信徒不能停留在听故事的层次,要有不同的教导的方法。

乳海搅拌天神恶魔抢吃甘露

在陈亚才先生的导览之下,最令大多数人印象深刻的经典故事,便包括趣味盎然的“乳海搅拌”!

陈亚才说:“印度教中,天神和恶魔都会死,他们想吃下须弥山下,乳海底下的长生不老甘露。可是,光凭天神或恶魔的力量,无法将海水搅乾,搅出甘露。双方便约好,一起搅拌出甘露,谁先拿到甘露便谁吃。”

天神和恶魔将九头巨蛇(Naga)当作搅棒,双方各执一边,毗湿奴化身大灵龟顶着须弥山当支点。双方搅拌至各种各样的宝物都冒出来,眼看快取得甘露,毗湿奴巧施美人计让恶魔恍神,天神顺利吃下甘露。

此外,在搅拌的过程中,九头巨蛇因为过度疲惫而突出毒液,湿婆见状,赶快盛了毒液,否则甘露受到污染,全功尽废。

湿婆没有直接将毒液喝下,而是停在喉咙。因此,祂有一个造型,颈项以上是黑色的。

乳海搅拌是印度庙装饰中常用的题材,主要出现在门塔。乳海搅拌是印度庙装饰中常用的题材,主要出现在门塔。

故事发挥社教功能

吠陀教再晚的时期,就以两大史诗《罗摩衍那》(Ramayana)和《摩诃婆罗多》(Mahabharata)为主。

《罗摩衍那》和另一部更长的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是印度文化的基础,对印度文学、宗教的发展影响深远。

《薄伽梵歌》(Bhagavad Gita)的原文出自于《摩诃婆罗多》的《毗湿摩篇》。

《摩诃婆罗多》是印度的百科全书,涉及民族、社会和政治情况。

“除了宗教教化,我想,文化扩散也是重要一环,经典还成为艺术表演的创作源泉!”陈亚才说。

甚至,东南亚数国,不管是舞蹈、表演或装置艺术,很多时候,都是从最著名的两大史诗,《罗摩衍那》和《摩诃婆罗多》故事里的教诲和启发,汲取创作灵感,发挥社教功能。

我国的著名舞者拿督南利依布拉欣(Ramli Ibrahim),以印度舞扬名国际,经常受邀到印度和美国演出,去年刚领了印度文化部颁发的大奖。

吉隆坡黑风洞,猴神哈努曼是忠诚的象徵,出自《罗摩衍那》这部史诗。

吉隆坡黑风洞,猴神哈努曼是忠诚的象徵,出自《罗摩衍那》这部史诗。

《摩诃婆罗多》和《罗摩衍那》,是印度两部重要史诗,跟印度教关系密切。《摩诃婆罗多》和《罗摩衍那》,是印度两部重要史诗,跟印度教关系密切。

摩诃婆罗多 讲述家族权斗

史诗《摩诃婆罗多》,作者是广博仙人皮耶萨,是波罗多家族的长者,全书共10万多颂,涵盖面非常广,主要叙述伟大的波罗多(Baratha)王朝的两大家族的权力斗争,最后形成战争,打了18天。

“为什么《摩诃婆罗多》里的一场战事(第19到23章),可以放大叙述,扩大发挥成独立成书的《薄伽梵歌》”

陈亚才说:“因为这里头有非常广泛的,很重要的对话,既谈战争策略,又谈人生和生命。对话过程中,也带出特定的价值观。”

般度族五个孩子,以阿周那(Arjuna)为大将军,要和以难敌为首的俱卢族打仗。

阿周那看到对面是一起玩到大的同伴,就下不了手,帮他驾驶马车的黑天(克里希那,毗湿奴的一个化身),便对他晓以大义。

克里希那告诉阿周那:人是不会死的,人在这个地方往生,就会在另个地方重生。但阿周那着实听不下去:我不忍下手……最终,黑天现出黑天原型,要阿周那相信他,阿周那的疑惑恐惧解除,才拉起弓箭,最终战胜。

罗摩衍那 王子流放森林

《罗摩衍那》,作者相传是诗人蚁垤。然而,从成书时间(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后2世纪)来看,600年的作品,应是集大成者书写出来,先有传唱,增减之后,成为现在的版本。

全书分七章,内容主要讲述拘萨罗国王子罗摩(Rama)和他妻子悉多(Sita),流放到森林的曲折故事。

讲到《罗摩衍那》,华人必定联想到中华四大名著之一的《西游记》,还有齐天大圣孙悟空。

关于印度教文明,已故季羡林是杰出的译者,他花了很多心力,将8本《罗摩衍那》翻译完成。

陈亚才表示,“16世纪完成的《西游记》,算是智慧加工吧。字里行间,大家仍可感受《罗摩衍那》的影响,隔了2000年,猴神变得更加神奇,有72变!孙悟空大闹天宫,或许灵感来自猴神哈努曼大闹楞伽城。”

印度教经典,故事性很强,从故事到哲理,到宗教哲学,后来发展到文化艺术的常用题材,塑像,雕刻、舞蹈剧、皮影戏,特别是皮影戏,包括大马在内的东南亚国家都有。

在黑风洞左侧,可以看到站立着的哈努曼,旁边是《罗摩衍那》石洞,有机会可以前去转一圈,看塑像简略地表达罗摩的事迹。

薄伽梵歌 战争场面浩大

《薄伽梵歌》也可叫做阿周那和黑天的对话录。

读者一定会发现:黑天一直在解说,阿周那一直在疑惑。

陈亚才说:“黑天为阿周那拉车,在两军对峙的场面,《薄伽梵歌》的主题,呈现在两人精神的对谈,不只谈作战技术,关于人生的困惑,更有更高的思想层次,包括信念、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。”

显然,黑天很有策略,他软硬兼施,最终才现出毗湿奴的真貌。

“书写者把大神黑天的位置摆到很清楚──阿周那的胜利皆是因黑天的引导!”

《薄伽梵歌》的战争场面浩大,战事非常惨烈──大将军一声令下,就冲向敌阵,肉身对肉身搏战,班度大军死伤150万,敌军死伤240万。

这个故事的造型,经常在印度庙的装饰艺术出现,有时采用绘画、壁画,有时则以半雕塑方式出现。近代,熟读和引用《薄伽梵歌》的名人之一是甘地。

《摩诃婆罗多》史诗中的战争场景──毗湿奴大神变成黑天Krishna,当阿周那的车夫,实际上是他的军事顾问和心理辅导师。《摩诃婆罗多》史诗中的战争场景──毗湿奴大神变成黑天Krishna,当阿周那的车夫,实际上是他的军事顾问和心理辅导师。

精致雕工配上缤纷色彩 游印度庙听故事

印度教的神祗和经典故事实在精彩,经常变成寺庙装饰艺术的一个特点,甚至大众艺术的创作和表现题材。

陈亚才因为想让对印度教有兴趣的朋友,更加了解印度庙的布局和结构,包括庙内供奉什么神祗,每一座神像代表的涵义,因此不定时地举办“认识印度教,看懂印度庙”的课程。

每一趟的实地考察,他总是先强调:进入印度庙,看到精彩的立体雕塑、浮雕或绘画,一定要请示庙方是否允许拍照,以示尊重。对于他而言,印度庙是很有故事的寺庙,光是站在门口要把门塔上的神像和故事讲完,差不多就要一个小时!

印度教众神,你认识哪几位?

印度教众神,你认识哪几位?

世界文化遗产卡朱拉荷庙群(Khajuraho)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约500公里。

庙群建于昌德拉王朝(公元10世纪初起),200年内建了85座寺庙院落,目前仅存20余座的建筑,分三个聚落,分属印度教和耆那教,包括绚丽壮观的坎达里亚寺庙,因其性感的雕塑,堪称印度艺术中的经典之作。

在大马,历史最悠久的印度庙遗址,即是位于吉打州莫柏(Merbok)附近的布央谷!这里有室利佛逝帝国(Srivijaya Empire)遗址,还发掘出50多座古代印度庙宇或佛堂, 其中保存最好的庙宇位于彭加兰巴扬莫柏(Pengkalan Bayang Merbok)。

稍后,荷兰统治时期,海峡殖民地(新加坡、马六甲和槟城)开始建有印度庙,最早的印度庙是坐落在槟城,正好对准韩江家庙的Sri Mahamariaman Temple。

这座建于1801年的湿婆系统寺庙,主神阿曼,便是湿婆的配偶雪山女神(Parvati)的化身。

后来,庙内又供奉湿婆的一对儿子,象头神(Ganesha)和战神穆卢甘(Murugan)。

Sri Sakti Temple雕工最精致

游印度庙,不得不提吉隆坡的小印度十五碑(Brickfields),这里分布至少7、8间的印度庙。

最引人入胜的,还是史克路(Jalan Scott)三间并排且雕刻艺术风格鲜明的兴都教寺庙: Sri Maha Muneeswarar Temple、 Arulmigu Sree Veera Hanuman Temple以及Sree Krishna Temple;还有在史克路尽头,位于河边的Sri Kandaswamy Temple。

陈亚才表示,“五颜六色基本是印度南方寺庙的普遍特色。不过,最近有个趋势,有的印度庙,把五颜六色变成单一的颜色,同时,寺庙的建设也越来越精致,不过,民间比较通俗的小庙,还是倾向五颜六色的格调。”

有人好奇,为什么陈亚才总爱带大家来参访往瓜拉雪兰莪途中,位于武吉罗丹的Sri Sakti Temple?

“这是到目前为止,依我个人的接触,不敢讲全国,是雪州艺术雕工最精致的寺庙!早年,她跟其他的南方庙一样,都是五颜六色,色彩缤纷,最上一次修复之后,就改成单一的现淡雅的米色。经常经过这里的人士,相比会发现,寺庙在白天和夜晚的特色各异!”

“整个寺庙的修建,耗资千万令吉,工程持续多年,因为直接聘请印度工匠,用手工精雕细琢出来!”

“今天,米色色调,不管是在印度本土,或者在大马,实际上开始流行,也因此,大家慢慢会发现,一些寺庙,从本来五颜六色,转变成单一颜色的格调,并且更加着重精细的手工雕作。”

印度庙,分成正统跟非正统寺庙。

正统的庙,其中一个标准是,宗教师要受过正统的训练、掌握经典,才能主持宗教仪式,念诵吠陀经。不同的仪式(喜事、丧事等等),要念什么经,都有严格规定;非正统的庙,比如说园丘里的寺庙,只要热心人士愿意,他都可以当做住持。

大马的宗教师,大部分直接从印度派来,有的宗教师会留下,有的会返回印度。

“十五碑的Sri Kandaswamy Temple,算是大庙,由斯里兰卡的印度教徒建立,宗教活动相当频密,有一位主祭的大祭司以及多位助理。”

参观印度庙,最好在祭拜(Pooja)时段,即是早上约6点开始,中午约12点休息,下午约4点又打开门户,如果没有大拜拜,晚上7或8点就会关门休息,有大庆祝的话,祭拜会进行至晚上10点左右。

吉隆坡十五碑史克路有三座并排的印度庙,图中是黑天庙,左边是修建中的哈努曼庙。

吉隆坡十五碑史克路有三座并排的印度庙,图中是黑天庙,左边是修建中的哈努曼庙。

建庙依严格营造法则

从印度教的角度,寺庙是神跟人沟通的空间,因此,建庙有严格营造法则,从选址、方位,直至供奉的神祗,以及祭祀的程序等等,一整个系统,在第一块砖还未放下之前,都已由专门的宗教师设想好。

不同的神,性格习惯有别,盖庙地点也不一样。

以湿婆(Shiva)为例,祂变成舞蹈之神,就叫纳塔罗阇(Natarajah)。

祂的儿子姆鲁甘(Murugan),也是大神,比较喜欢住在山洞或高山上,化身成战神,称为Karthikeya。

因此,大家参观黑风洞时,七座庙里,山脚下是湿婆大儿子象头神(Ganesha)的庙,攀登到山顶,两座姆鲁甘庙便映入眼帘。

陈亚才说:“庙址的方位,长方形、四方形都可以,但不规则的L字形或多角形,都不考虑。此外,水源亦是重要考量。寺庙靠近水源(河流),便是理想的地点!黑风洞比较可惜的一点是,河的水流太小,在大宝森节时必须另装水龙头来使用。水源够大的话,信徒可以跳进河,洗了就上来。”

“不过,后人察觉到,一座寺庙,不仅是信仰,往往是一段历史,因为,从一座寺庙,可以追溯这个民族在这块土地的故事,什么时候到来,从事什么工作,什么时候建庙……”

每隔12年办奉献大典

眼前的Sri Sakti Temple,历经岁月的洗礼,建筑开始褪色,还生了青苔。

“这座庙算是印度社会里的大庙,屠妖节或公共假期时会有朝圣巴士来,晚上人流比较多。”

陈亚才说:“印度庙每隔12年,便举行奉献大典,称为Khumbabisegam,算是一个感恩的大拜拜,寺庙通常也借此机会大修一番。任何一间印度庙,主神及相关神祗的选择和摆法,基本上是庙的主权。但有一个基本的规定,只要是主神,就是大神。”

也因此,供奉象头神Ganesha为主神的寺庙,即使是他的父亲湿婆,也只能是陪从的神,摆在正中央的,必须是Ganesha。

“寺庙要搭配什么神,宗教师会思考,具体来说,那个神跟地方的信仰比较接近,宗教师就会将其作为主神。在大马,雪山女神常见的化身,便有凶悍的卡利女神、难近母和阿曼等等。其中,掌管农业、妇女、雨水和小孩的阿曼,分布全马各州。这跟当时南来的印度人生活的圈子攸关!”

早期,印度人多数居住在园丘,加上当时卫生条件差,妇女生育后,能够把孩子抚养快高长大,也是很大的挑战,所以通常会祈求阿曼女神保佑。

把场景拉到巴生的Sri Sundararaja Puramal Temple。

“这是一座属于毗湿奴(Vishnu)系统的印度庙,属于典型南方传统印度庙,庙宇色彩缤纷,柱子采用花岗岩。后期大修时,寺庙采用了透明棚盖,采光良好,节能省电。”

入庙须注意禁忌

对于印度教来言,人体就是宇宙的缩影。寺庙建筑,不管规模大小,均以身体作为对比来设置局部。而人体对应寺庙,有6大方位!

首先,把一座印度庙,想像成一位躺下了的人,“脚”对应建筑高度最高的位置,即门塔(Gopuram),进到最后,头部就是对应主神的位置。同时,从门塔到主神位置,有一条中轴线,沿着这条线,由外到内,分布旗杆(Kodimaram)、莲花座/祭坛(Balipeedam,对应肚脐)和主神的坐骑,即交通工具(Vahanam)。”

雪兰莪武吉罗丹的Sri Sakti Temple,堪称雪州艺术雕工最精致的寺庙。认识印度教完毕,大合照写下最美句点。

雪兰莪武吉罗丹的Sri Sakti Temple,堪称雪州艺术雕工最精致的寺庙。认识印度教完毕,大合照写下最美句点。

主神居最后位置

陈亚才说:“印度庙内,主神居最后位置,不会有其他神在主神的正后方,但其两旁可以有附属的神祗。不管是主神或其他神祗,从外部看,房间顶上都有一个塔。九大行星,一定摆在门口的旁边。”

说起来,印度南方和北方寺庙的共同点,都是参照吠陀经,基本的空间布局均大同小异。

南方风格的寺庙,前方门塔是整座庙的最高点;而北方寺庙,最高点则是后方的主神殿。

“早期寺庙经济条件比较匮乏,通常都是从森林里砍伐一根笔直的长木,把它竖立起来成‘旗杆’;经济好转后,现在一般印度庙的旗杆都选用白钢、石灰或金属涂上金色。”

“在印度教,只有主神才有交通工具,都是动物,在庙里的位置都是面向主神。我们走进印度寺庙时要注意,不要站在中轴线上,或切过中轴线,也不要一下子就跑去中央最后的主神的空间,这是不礼貌的行为。同时,入庙后,要按顺时针方向走,从外圈走到内圈。”

看门塔、坐骑、法器辨主神

陈亚才强调,“来到印度庙,想知道是哪位主神,这可有几个方法,比如说,看门塔,看坐骑(交通工具),或看法器。”

门塔上,门楣中央的位置,就是庙的主神。若还是无法确定主神的话,那再留意主神的坐骑吧。坐骑是辨认印度教神明最好方法之一。

湿婆乘坐的是公牛难丁(Nandi),毗湿奴爱躺坐在千头大蛇(Naga)身上,但他出门时,由大鹏鸟(Garuda)载送,至于大梵天的坐骑是天鹅。象头神乘坐老鼠。倘若坐骑是孔雀,可能是战神姆鲁干的庙,也可能是智慧女神辩才天(Saraswati)的庙宇。看到狮子,可能是雨露女神马里安曼,或者是难近母杜尔加,或者是卡莉女神。

“想进一步确定的话,再看祂们的法器。粗略来看,菩提叶中有U字,U字中间有一点的话,可以确定是毗湿奴系统的庙;菩提叶上有三叉,则是湿婆系统的庙。”

“毗湿奴是个性最温和的大神。祂在拯救人类时,不能以神的形象出现,因此,他的化身无数,但最著名的有10个,包括:鱼、海龟、野猪、人狮、侏儒、持斧罗摩、罗摩、黑天、佛陀和卡尔吉。”

每层门塔造型不一样

印度庙,看门塔,很热闹。

印度南方Tamil Nadu省有一座大庙,有7圈城墙,门塔有7个这么多,相当于一个个小村子那么大。

陈亚才表示,“印度庙的门塔,必须是单数。”

陈亚才说:“门塔上的门口是神仙进出,门塔下的门口才是人走的。”

每一层门塔的造型都不一样,有的把史诗故事搬上门塔,把众神串联起来。

门塔上的神祗,可能会重复,但是姿态不会一模一样,第一层可能是坐着老鼠的象头神,第二层是站着的象头神,第三层还是象头神,但造型不一样。吉祥兽Yali,是狮子大象马的结合,出现在门塔最高的侧面。

大马的印度人,大约85%来自印度的南方省份,比如Tamil Nadu、Kerala、Karnataka等,少数来自北方。

在庙的风格上也可看出南北的差别,典型的南方建筑,门塔做得特别大,从门塔到主神,庙的高度是从前往后倾斜;北方寺庙刚好对调,最高位置在后面(主神),前面大门相对比较低。

文 综合 中国报 报道

11
10
0
20
0

Copy Link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