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后感】 成败都是一镜到底?《1917》究竟值不值得赢这么多奖项?!

Published by
TTN 谈谈网

第一次世界大战,英军和德军陷入胶战,两名年轻英国下士接获后方将军指令,要传递给前线上校,阻止英军进攻,以免落入德军布下的圈套。

两人因而在烽火连天中,冒着生命危险前进,只为拯救1600前线英军,以及其中一人身在前线的哥哥。

“使命必达”(不是打广告)就是这部电影《1917》的主旨,加上置生死于度外的英勇伟大情操,在过往战争片中经常见到,老实说很普通。

不普通的是本片表现手法,事到如今,大家也已都知道,“一镜到底”就是《1917》最令人惊艳的地方。同样地事到如今,两小时的一镜到底伎俩也已被破解,那是由好几个长镜头,经过巧妙剪辑,近乎天衣无缝地衔接在一起,让人错以为是全片一镜到底。

不过即便如此,那些个长镜头拍出来也还是很厉害,而且整部片的场景没重复,加上人满为患的军人及壮观的大场面,其中的协调有多困难可想而知。

 长镜头的优点是一气呵成,尤其是跟踪式长镜头,会让观众有身历其境的带入感,在动作场面上可以大大增加刺激度,紧张的时候会看到眼睛也舍不得眨一下。

所谓水能载舟,亦能覆舟,长镜头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,缺点就在画面调度上产生了极大的局限性,它无法通过切换镜头,同时表达单一镜头以外的人事物。

比如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前线的Schofield下士,当他把半路牺牲的同僚的遗物交给他哥哥时,只能看到哥哥的表情,却无法同时看到Schofield的反应,相当可惜。

事实上很多场戏,包括那极其少有的枪战戏,都因为迁就长镜头而看不到主角表情,感觉是增加了打game的意味,却减少了人情味。

长镜头在文戏方面的局限性可能就更明显了,像在贫民地窖里Schofield遇上女子那一场,又是为了迁就长镜头而无法好好表达两人的“感情戏”。

《1917》如果不执着于全片都用长镜头来表现的话,用更多篇幅来描述人物的情绪和反应,情感的饱满度应该会做得更好。而且一开始的确觉得这异于寻常的长镜头很酷,但看久就成了视觉疲劳。如果故事的叙述没有因这表现手法而加分,那一镜到底到头来也只是炫技而已。

说到故事内容,个人觉得真的是乏善可陈,简单说就是一个半下士(因为一个半路死掉了)的战场历险记,这种过关式进展本来就没什么特别,而且还知道最终使命得以达成。

隧道、小枪战、溺水、黑夜奔逃那些,也没营造出了不起的紧张感,再配以一路上喋喋不休却表现不到什么的闲话家常,讲真的看得挺郁闷。要讲战场上视死如归精神的主题,远的不说,三年前的《Hacksaw Ridge》就更加好看;半年多前上映,以事后追述旁侧角度讲故事的《The Last Full Measure》也更感人。

本片在金球奖、英国电影学院奖和奥斯卡都有所斩获,不过看来是奥斯卡颁发的最佳摄影、最佳音效和最佳特效三个技术层面的奖最合理。至于最佳影片、最佳导演、最佳原创剧本等等大奖,与去年上映的众多好片比起来,真的轮不到它。

 

四字箴言:还可以看

 

《1917》预告片:

 

【观后感】 冬兵出手,群星拱卫!《The Last Full Measure》荣誉胜于一切!

 

更多电影观后感请点这里。黄金三甲Facebook专页请点这里

2
0
0
0
0

Copy Link: